网站首页 | 做家教 | 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家教代理 | 在线留言 | 培训机构
无锡家教网www.wx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3003327838
师资力量 学员信息库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呱……呱……》知识要点-教师频道-【 无锡家教网 - wxjjw.NET】
  您当前位置:无锡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语文
《呱……呱……》知识要点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3-1 阅读:4405次 【字体:

【背景知识】

                                         屠格涅夫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出生于破落贵族家庭,父亲为退职军官,母亲是个性情怪僻、独断专行的女地主,对农奴恣意殴打惩罚。屠格涅夫从小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亲眼目睹母亲对农奴的暴虐。1833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翌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1837年大学毕业后,赴国外深造,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之后,接触西欧启蒙思想,1842年结识别林斯基,使他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1847至1851年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陆续发表《猎人笔记》,计25篇,以清新的笔触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和农奴的痛苦生活,揭露农奴主的凶残与丑恶,一举成名,却触怒了统治者,将他流放。1856年发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思想大胆、行动怯懦的俄国知识分子典型形象。此后,长篇小说《贵族之家》(1859)使他获得极高声望,作品描写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碌碌无为的一生和孤独命运。长篇小说《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塑造了两个新人形象:一个是追求进步思想的俄国姑娘叶连娜,一个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巴扎罗夫。60年代后,作家一直侨居国外,并创作有长篇小说《烟》(1867)和《处女地》(1877)。从《罗亭》到《处女地》,从中篇小说《阿霞》(1858)、《初恋》(1860)、《春潮》(1872)、《普宁与巴布林》(1874)到《死后》(1883),作家的笔始终都描写及关注着俄国社会和俄国知识分子的生存与命运。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巴黎,在对祖国的依恋和深切怀念之中,客死他乡。

 (选自《中外文学名家名著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阅读指导】

    从1878至1882年,屠格涅夫陆续写了82篇散文诗,其中51篇以“老年人的话”为总标题,在1882年12月号的《欧洲导报》上发表过,包括著名的《俄罗斯语言》、《门槛》等,另外的3l篇如《呱……呱……》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作者生前未发表,直至1930年才从巴黎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屠格涅夫文献中找出来,首次刊行。

    《呱……呱……》写于1882年11月,即作者去世前8个月,其时作者已患脊髓癌。他曾对前来访问的一位画家说:“我痛苦不堪,一天不下百次地呼唤着死亡,和生命告别我不感到害怕。”但不管长期患病给他带来多大的肉体上的痛苦,那种遏制不住的创作渴望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甚至当他失去抄录自己作品的能力之后,他也没有停止创作。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口授了自传性随笔《海上大火》和短篇小说《末日》。

    《呱……呱……》叙述了作者早年因崇拜拜伦笔下的曼弗雷德而试图自杀时,忽然传来的婴儿的啼哭声使他警醒而放弃了自杀念头的故事。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1至11自然段,写“我”决定自杀并付诸实施。作者首先交代:“那时候我在瑞士,我非常年轻,自尊心颇强,又是十分孤独。我的生活很艰苦,很不愉快。”以至于“想自杀”。接着,作者写“我”在一天傍晚像拜伦笔下的曼弗雷德一样,到远离人寰的、高出于冰川之上的山顶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曼弗雷德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哲理诗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对知识和生活都感到失望,认为“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他不愿再在人群中生活,也不愿作“群氓”的领袖。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独自在阿尔卑斯山上徘徊,寻求遗忘或死亡。他召来支配宇宙中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命运的精灵,但是他们都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最后出现了反对自由、恢复旧制度的复仇女神和罪恶的精灵之王。曼弗雷德拒绝向他们屈膝,但是又借助他们的威力重见了他所爱的女子的幽灵。幽灵预言他次日将死。他临终时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也坚决拒绝精灵的召唤,孤寂地死去。诗剧的主人公对理性和知识表示失望,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王国”的破产。同时他又坚持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精神,要求思想自由和意志独立,但傲世离群、悲观绝望的个人主义情绪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曼弗雷德的形象是对当时那种伪善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失望以及悲观哲学思想的混合体。这一“拜伦式英雄”同年轻的屠格涅夫的内心世界有着某些相近之处,因此对年轻的屠格涅夫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第12至19自然段,写“我”被婴儿的啼哭声唤醒而放弃自杀的念头。就在“我”准备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传到“我”耳边。“我吓了一跳”,继而“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接着写“我”发现了“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一幢低矮的小房子”,“一条长板凳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安详地给婴儿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坐在她身边”。“我”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作者并没有对笔下的人物作精雕细刻,寥寥数笔却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难以忘却的画面:吃着奶的婴儿、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的婴儿的母亲和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我”。这不仅使作品中的“我”,而且也使读者不由得深深地思索。

     “我”到“寸草不生,只有突兀峥嵘的光秃秃的岩石”的山顶上,本来是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却没想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正是这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唤醒了“我”善的本性,爱的良知,生的渴望。“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也正是这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压倒曼弗雷德的颓废厌世思想,战胜了“拜伦,曼弗雷德,自杀的念头,我的高傲,我的伟大”。“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促使“我”去寻找这婴儿,婴儿的啼哭声却挽救了“我”的生命,“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这婴啼,无疑是生的呼唤、爱的颂歌、生命的礼赞。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作者在这篇只有千字左右的散文诗中,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且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思想转变和“我”对婴啼的赞美。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像散文一样自由,不受格律的约束,不分行分节,同时又有诗的精练、意境和韵味。这篇散文诗既保留了散文的叙事的特点,又因诗歌因素的介入而获得更为轻灵活泼的形态,虽然以故事和人物的活动为主线,但抒情成分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具有感染力。独白的语言,诗的节奏,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 上一条新闻: 最后的常春藤叶知识要点

  • 下一条新闻: 《鸟啼》知识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关于我们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无锡培优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wxjjw.net 无锡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