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做家教 | 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家教代理 | 在线留言 | 培训机构
无锡家教网www.wx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3003327838
师资力量 学员信息库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中秋咏月诗三首》-教师频道-【 无锡家教网 - wxjjw.NET】
  您当前位置:无锡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初一>> 语文
《中秋咏月诗三首》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8-7-4 阅读:4973次 【字体:

《中秋咏月诗三首》

  【学习指导】

    “明月千里寄相思”,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月亮特别有感情的民族,千古以来,有多少人写下了多少诗篇歌之咏之寄托自己的情思啊!这些美丽的诗句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当中秋月圆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呤诵出这些诗句来。

   学习目标
  1.熟记本课的生字生词的形、音、义及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欣赏诗人塑造的意境。
  3.背诵这三首诗歌。

【深入探究】


 十五夜望月

  《全唐诗》中,本诗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人了睡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在这秋月朗朗的夜里,有多少人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啊!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描绘了中秋月夜沉静幽美的画面,抒发了无限的秋思。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第一句是本诗的“起”,着重写了素洁的月色和月光中澄静的气氛。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第二句是本诗的“承”,承接第一句写月色中静谧的景象,清冷的露珠沾湿了庭院中的桂花,细腻的描写又突出了月夜中幽静、凄清的氛围。同时“桂花”一词又让人想起月中的桂树,及桂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诗句带给我们无限的联想。

  第三、四句笔锋顺势一转,由景及人,由己及他。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但是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令人称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苏辙(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阀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前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最后,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想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赏析:
  1、思念本来是无形的,但在诗中为什么作者说“我的思念是圆的”?
  明确:诗中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中的语句,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2、第一节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中,诗人由自己的思念,联想到中秋的圆月,又由圆月联想到思念的人,诗的内容不断跳跃、延伸,自然地引申到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在这样的夜晚,会想到什么?”,问句的形式蕴含着无限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共鸣。

  3、第二节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节中诗人由自己的思念联想到圆形的物象,由圆形的物象联想到团聚的人们。团聚的人们是欢乐的,但是骨肉分割是什么滋味呢?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溢出纸面。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4、总结本诗的主旨:
  诗人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可谓言短情长、动人心弦。


  


  • 上一条新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下一条新闻: 七年级上期末测试题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关于我们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无锡培优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wxjjw.net 无锡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