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做家教 | 请家教 | 会员登录 | 学生频道 | 教师频道 | 家长频道 | 学习策略 | 公交查询 | 家教资费 | 家教代理 | 在线留言 | 培训机构
无锡家教网www.wxjjw.net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3003327838
师资力量 学员信息库 试题下载 课件下载 教案下载 支付通道

《一面》-教师频道-【 无锡家教网 - wxjjw.NET】
  您当前位置:无锡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初一>> 语文
《一面》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8-7-4 阅读:4013次 【字体:

《一面》

   【学习要点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人接触、打交道,有的是经常接触,但过后就忘了。而有的人,虽只见过一面,但却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作者阿累是位工人,一生中只和鲁迅见过一面,时间也最多半小时,为什么他写的这段经历这样吸引人?是因为文章真实,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是因为他像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样,它准确深刻地显示出鲁迅伟大的人格,显示了鲁迅完整的光辉形象。那么,作者是怎么通过“一面”来写出一个人呢?

  本文先写“一面”的经历,后写“一面”后的情况,中间用空行隔开,所以全文可分为两部分。浏览课文时把交代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词语划出来,便于掌握全篇内容。

课文分析
   一、背景和作者资料

  1932年秋,某日中午,作者阿累曾在上海北四川路内山书店与鲁迅邂逅一面。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东三省后,又进攻上海,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抗日民众的反革命政策。同时,还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进步书报、封书店、迫害进步作家。鲁迅先生也遭反动派通缉,但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翻译和介绍了不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外国作品。《毁灭》即在那时自费付印。鲁迅先生热情关心培养文艺工作者,赠书阿累仅为其中一例。四年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于上海病逝。鲁迅先生的逝世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巨大悲痛,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鲁迅,怀念先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当时阿累在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张天翼告诉阿累,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要出悼念鲁迅先生的专号,向他约稿,于是阿累以《一面》为题写了文章,于1936年10月初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1卷5期“哀悼鲁迅先生专号”上。翌年10月,收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纪念集》。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院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二、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件真实、感人的事情。在鲁迅先生不幸逝世时,作者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回忆四年前与鲁迅先生偶然的一次见面。通过对鲁迅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鲁迅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和关心热爱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决心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主要记叙作者和鲁迅先生一次偶然会面。
  第二部分写这“一面”对作者的鼓励,以及时隔四年之后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四、内容精析

  1、文章的第一部分三处集中笔墨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随着观察条件由远及近的变化,“我”的感受逐步深刻。描写也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完整、丰富,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清晰、强烈。

  第一次,因为是阴雨天,书店里光线很暗,距离又远,因此“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我”并不想知道他是谁,只是比较认真地看了看这个人,所以描写只能从人物的体态、年龄、衣着整体上粗线条的勾勒,给人以总体印象——瘦,穿着朴素。

  第二次,鲁迅先生从店后面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要来过问我买书的事,因此,“我”对他就注意起来,观察也较前次细致了,描写也就由整体描写到重点描写面容。“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文章抓住了人物头发、胡须的个性特点,突出“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头发“显然好久没剪了”但“精神抖擞”等语句,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这正是鲁迅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第三次,“我”离鲁迅先生更近了,而且因为他对“我”这个“被人轻视的工人”如此热情地关心、慷慨地资助(两本书原价是三元二角却只收一元钱),使“我”“惊异”,从他那“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中感受到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所以极力想猜出他是谁。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观察就更细致地重新进行,自然会把前两次观察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次外貌描写又有前两次描写内容的重复出现,更使人加深了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几处局部描写,如“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他的手上,他的手多瘦啊!”这些描写极其细微,不避重复,更有力地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意志,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他无比爱戴、敬仰之情,既突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文章还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本来对一般买书的人,鲁迅先生是不可能都过问的。但他看到“我”想买《毁灭》,知道“我”对革命书籍有兴趣,便“咬着烟嘴走了出来”,弄清“我”的确要买这本书,看到“我”是个青年,眼光“慈祥而正直”。接着“他从架上扳下”一本《铁流》,诚恳劝告“我”买下。当知道“我”钱不够时,就热情地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并解释必须收一块钱的原因。态度和蔼可亲,处处流露出他对进步青年的热情关怀。文章在叙述过程中,还穿插了“我”的心理活动和抒情、议论,对突现人物思想、表现中心意思很有帮助。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写作者——“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鲁迅先生一面相见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和“踏着他的血的足印”前进的决心。这层意思主要是通过衬托、对比和抒情、议论得以表现的。“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开头阴冷的自然环境相映衬;“随意辱骂、踢打”与鲁迅先生的关切相对比;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从鲁迅先生身上得到巨大鼓舞后,“我更加坚强起来”对比。这些映衬和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鲁迅精神巨大的感召力和“我”对鲁迅先生的信赖、爱戴和敬仰之情,更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里的抒情和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欣赏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析】

   本篇据作者1931年重写手迹收入《集外集拾遗》。原无题目,下注“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收入《集外集拾遗》时加此诗题。

   鲁迅于1902年4月初官费留学东渡到日本,就在这一年,蔡元培、章炳麟(太炎)等在东京创立光复会,宣传革命。在国内已接触到革命思想的鲁迅,来到这革命党人在海外指导革命活动的中心,和其他留学生一样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的反清斗争中。他写下这首一生献身祖国革命誓言的诗,时间大约在1902年后半年或1903年初,以周岁计,鲁迅二十一岁。现将全诗试译为白话:

   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和前所作的诗相比,我们可看出:

   一、内容上已大大超出了兄弟别离或怜花惜时这一类个人生活情趣的圈子,已开始以高昂的激情抒发革命的爱国思想了。

   二、表现手法上,用上了西洋典故,而且用得活,含蓄而不晦涩,给人以新鲜的美感。仍然基本遵守诗的格律,但着眼点已放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也即诗的内容方面,因而不曲就格律,在末句即不惜打破平仄的格律要求,(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成为“仄仄仄仄仄平平”)以渲泄他那果决的神态与决心。这种平仄不调等的毛病是律诗的一忌,特别是科举应试时写的“试贴诗”,绝不能有此失误。鲁迅前写的律诗便没有这等犯忌之处。那么,这说明什么呢?并不是鲁迅失误,而是他告别了文字游戏式的“试贴诗”,踏上了自由抒写性灵的解放之途了。遇有格律阻碍思想感情充分表达时,就大胆抛却忌讳,破格以满足抒情之需了。

   由此可见,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上一条新闻: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习指导

  • 下一条新闻: 《黔之驴》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关于我们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无锡培优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wxjjw.net 无锡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11
    举报